
走进5月的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岗街道侯庄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宜居画卷,屋舍整齐、巷道洁净,路转景移,美不胜收。村内的游园里还种了枣树、桃树、苹果树、核桃树……形成了人在绿中、村在园中的绿色生态家园。
乡村增“颜值”、群众生活提品质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近年来,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、乡村治理水平,扎实推动“三农”工作高质量发展,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。
“一宅变四园” 乡村换新颜
侯庄村原有荒宅、残垣断壁10余处,影响村容村貌,还有安全隐患。该村实施“一宅变四园”行动,将荒宅改建成花园、果园、菜园和游园,经村“两委”干部与户主多次沟通,最终征得所有户主同意进行了改建作业。截至目前,村内建起了9座菜园、游园等,每个园都有一名老党员负责日常维护。同时,该村利用现有的斜坡、河道、夹角等“见缝插绿”、因地布景,以最小成本实现旧貌换新颜。
开发区以“一宅变四园”行动为引擎,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。该行动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”的原则,鼓励村民利用村头巷尾、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打造小菜园、小游园、小花园、小果园,至今已拆除断垣残壁53处,成功建设“四园”67处,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,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。
开发区还大力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严格执行改厕标准,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0%,污水处理设施完成过半,数字化粪污一体化处理设施将在今年实现全覆盖。此外,持续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,确保农村户厕建一个、成一个、用一个。
依托“一宅变四园”的成果,开发区深入挖掘乡土文化、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,通过资源整合和精心策划,以微改造、精提升的方式雕琢乡村微景观,成功打造了16处独具特色的小游园。这些游园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,还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实现了“一村一公园,一园一文化”的乡村新面貌,为乡村建设增添了浓厚的乡愁印记。
整治齐发力 乡村展新姿
龙岗街道李福营村“四好农村路”和污水管网改造后,便利了群众生活,道路加铺沥青层1.3万平方米、水泥混凝土1.8万平方米,污水管网连接支管1500米,涉及全村505户。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文说:“改造后,街面上再也不见污水了,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问题,深受群众好评。”
开发区坚持“因地制宜、群众参与、合理布局、节约用地”的原则,以环境集中整治为载体,建立了街道、村、农户三级长效管护机制,通过设立村庄清洁员和村庄清洁日,37个村庄的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。同时,为助力乡村振兴,开发区综合发展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,实施了总投资3341万元的5个村PPP项目,重点改造了污水管网、道路、给水管网等基础设施,其中焦庄、高庙、侯庄等村成为示范样板。特别是李福营村的“四好农村路”和污水管网改造,以及侯庄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优异表现,彰显了开发区乡村振兴的成效。
开发区以国土绿化行动为契机,着力打造特色“村标”和绿化工程。去冬今春,累计完成绿化约300亩,其中森林乡村绿化、乡村廊道绿化约270亩,涉及后小屯、谷多、曹庄等多个村。渤海路街道的“两线五点”绿化项目,美化了村庄环境,为村民营造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。这些举措为开发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龙岗街道在辖区曹洼、焦庄、高庙、侯庄等村种植的苹果树、山楂树、石榴树、梨树、柿子树等果树,不仅为周围环境增添绿色,还能在果子成熟时带来丰收的喜悦。
培育文明乡风 正气润民心
“移风易俗,提倡厚养薄葬、婚事新办、小事不办,重情轻礼,反对铺张浪费。”海河路街道大八角村党支部书记刘素旗说,“这是我们村村规民约中的内容。村规民约是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,对于提升村民道德水平、促进乡村和谐具有重要作用。”
开发区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,注重修订完善、宣传推广村(居)规民约,引导群众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,共同“约”出文明新风,助推乡村振兴。其中,龙岗街道17个村共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00余条,通过村内公示栏公示、微信群转发等方式,让广大村民了解村规民约的内涵及意义,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村规民约,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。还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、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,广泛听取村民意见,积极倡导婚事新办、白事简办、喜事小办、恶俗禁办的文明新风尚。
同时,建立文化墙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弘扬感恩、爱亲、敬老等传统美德,让美德教育深入人心。截至目前,文化墙总数近50面。此外,红白理事会、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队伍的成立,也为破除陈规陋习、树立文明新风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“下一步,开发区将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,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推动移风易俗见实效,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培育开发区新风貌,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。”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连禄说。(原昆鹏)